星期五, 5月 25, 2007

好書與劣書,誰來決定?

你也許不相信,以前我也把大陸的稿件視為「劣書」,因為裡頭真的是太多不知所云,看似中文,卻不是中文的表達方式。一直到有一天,我突然發現,我沒有認定「好書」「劣書」的決定權,我的看法,只是「我喜歡」跟「我不喜歡」的主觀立場而已。

現在,我是這樣看的,簡體字書給我們開了一個全新的眼界。他們的文化跟我們早就是兩個不同個體,只是有些人基於自己的特定觀點,昧於現實,硬要說這是同一起源,所以應該如何如何。

那個特定地區的作品,反映出他們的思考模式與文化變動。這些變動跟差異,如果我們台灣,一輩子也看不到。以某個網友的個人經驗作參考,剛好適用:當他開始聽美國網路電台,才發現英語在美國人日常生活,用字大約只有我們台灣國中教學的程度,但是字的用法,卻是台灣從來沒有學過的。這是我想說的:文化差異。

所以引進簡體字作品,不是因為他是中文,容易做,而是因為另一個地區有這樣的文化,我們來看看裡頭有什麼是台灣未有的創見與當地特色,一則參考,一則吸收學習。

題外話,編歐美作品不會比較簡單,看看以下這個例子:

剛剛看了youtube上,美國某高中作的powerpoint「do you know?」,台灣朱學恆把他翻成中文版,中文版對應英文,你可以從「size does matter」翻譯成「量變有時真的會造成質變」差距這麼大的句子,知道朱大譯者的中文程度真的不怎麼樣。 他簡直是用自己不通順的中文,把人家想表達的意思,重新改寫了一遍,然後,自以為是翻譯。

又,這個「do you know」的英文版powerpoint,,正好可以拿來做所謂的「易讀性」的示範。再對照中文版,把英文版標是的重點都忽略了,真是亂七八糟。

星期三, 5月 23, 2007

續:編輯的要求?

這篇是回應昨天收到的comment,接續上篇討論「行銷企畫」的想法。

澄清一下,我對編輯工作的想法,不代表「成為編輯的充分必要條件」,但是這是個擴充能力的方向,尤其是自己遇上的所謂「行銷企畫」,不讀書、不接觸產品的時候(不論是主觀的不願意或客觀的沒有時間精力)。

我以為編輯不應該是個校對員或打字員,也不僅是個專案leader或流程控管工程師。在理想中,他可以實現:如何發現某些人需要「這本書」,如何將這本書的內容傳達給有興趣、有需求的人。(你可以說,這是行銷的工作,但是沒讀過原書的行銷,怎麼做到這一項?)

在實務上,他可以從流程跟品質管制做起,怎樣在這兩個方向達到最實際的效率:投入的時間精力與產出的最終成果相符合,一方面上司可接受,另一方面覺得對得起自己。(這東西不容易客觀分析,只能依照狀況應變。)

目標放在這兩個兼顧,那個是我理想中的「編輯專業能力」。

星期二, 5月 22, 2007

42:無神荒原的造神運動

荒涼的乾地,太陽不分日夜的曬著,這是無神的荒原,尋寶者的天堂,也是冒險者的地獄。
空氣中瀰漫著奇特的香味,有人說是煙霧,也有人認為是暴風將來的濕氣,更多人以為,這是即將發現寶物的「靈氣」。依照對手中藏寶圖的的參悟,加上整個荒原大環境的理解,每個尋寶者都可以感覺到「發財即將來到」的震撼與激動。
「六年了,六年以來的忍耐,經驗的累積,投入的費用,以及研究的時間,即將得到回報,而且是無比豐碩,前所未見的巨大寶藏,即將出現在各位冒險者的眼前。」這個手持捲軸的賢者,用無比自信的聲調,對著面前膜拜的信徒們這麼保證:「信我者,得財富自由!」
底下一陣歡呼,黑壓壓的信徒們一面搖頭狂舞,一面高呼賢者的姓名。彷彿無法想像的財富,已經堆在他們的背包、他們的帳棚裡面,「匱乏」「辛苦」已經是過去式,光明的未來,才是現在,持續到永恆。
偉大的賢者,看著分不清面孔的信徒們,高聲頌唱發財的福音曲,自己也為之陶醉:「這才是人生,這才是成就,這才是永生。」
荒原的血腥祭典,才剛要開始。

出版社的編輯和行銷分開?

會有這想法,是因為我原先以為是不分開的。但是當一堆小朋友跑來應徵(行銷企畫),我覺得這個有好好思考的必要。
編輯和企劃的工作內容應該分開嗎?
我會想到這個問題,是因為在B BS是上面,有人認為,編輯的工作,是把不好的書變成好的書;企劃的工作,把賣不好的書變成賣得好的書。
這個一開始就是錯誤的,以公司的功能來說,在過去,相對來說物資缺乏的時代,只要購產品生產出來,就會有人想要買;在大量生產技術剛發明的時代,只要1項新產品出來,就會有人想要買來用,這項產品很自然地的賣掉了。
等到大量生產的技術普及的,很多商品生產出來,因為同類型的東西很多,所以人們就開始想,到底是哪樣的人才會想要買這1項產品。前面的這一句話,正確的描述「行銷企劃」的主要工作內容。
但是,在賣書來說,並不是這麼一回事。以台灣為例,目前7,000多家的出版社,大部份都是不到10個人的小型公司。因為人數少,所以什麼工作都必須自己動手做。自己指的就是公司的編輯。所以編輯除了會「編書」之外,通常還要「選書」、「印務」、「打字排版」等等。,因為公司沒有足夠的資源,把工作分工,讓不同性質的專業獨立出來。
另外,如果出版社有所謂「行銷企劃」的工作,當這個行銷企劃人員要問:「想買這本書的人在哪裏?」。他自己不僅僅先要是1個愛書人,他也需要在自己研究的同類書領域,已經閱讀10本甚至100本的書,大致了解閱讀類型喜歡或者不喜歡的地方。
可是從上面的描述,這個工作根本就是編輯的工作,書的編輯還沒開始編1本書的時候,他如果對這本書所描述的領域不了解,他必須要先作家庭作業:就是把相關的書先找個5本或者是十本書,把這個領域稍微弄清楚:讀了這5本書,她至少知道,別的編輯在遇到這個題目的時候,通常會如何取捨:選擇那些資料,捨棄那些資料。
接著,從這幾本書銷售數字,它可以大致知道,有多少讀者,接觸到這本書之後就會買下來,反映出這個編輯所做的取捨,讀者群喜歡或不喜歡。
上面的工作流程,就是「行銷企劃」的工作內容。企畫過程如果沒有做前面的動作,這個行銷企劃,一開始就是空中樓閣,不知道讀者在哪裏,怎麼能把新書賣出去。
也就是說,編輯的工作內容,已經將行銷企劃的工作包含在裏面,編輯開始編1本書,他應該就已經了解,喜歡這本書的人是誰,這些人喜歡書的那一部份。
所以說,如果出版社有「行銷企劃」這項工作,負責這項工作的人,一定是1個擁有10年以上編輯經驗的資深編輯。她的手上,可能已經編過1到200本的書,對某幾個領域,有一定程度的了解,所以能夠對1本書銷售狀況做出大概的判斷。依照這個判斷,決定銷售的目標以及行銷的手法。
編輯和行銷是分不開的,至少在台灣的出版界,如果硬要把編輯和行銷分開,然後找其他行業的行銷高手,這種分工如果遇上完全不看書的所謂「行銷高手」,我認為失敗的機會,比成功的機會大得多。
我記得,在南華大學出版所,有1篇論文討論編輯的專業領域,詳細內容已經記不清,裏面應該有提到上述的論點。

星期一, 5月 21, 2007

備份:影響你人生的書

有位讀者寫了個文章,號稱讀了幾本書,就可以改變你的人生。好奇之下一看,果然看出一些端倪。回應了以下幾篇文章,在此備份一下。


之1,米班雜談:「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」

米班本身喜歡閱讀,有公開的網路資源,對我來說很方便。只要是超過幾百年的書,有人將文字檔貢獻在網路上,就可以順手拈來,快意一讀。
像這本「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」,如果放在書店,我是不會去讀的,但是有人說這是「改變人生的書」,反正是公版書,花點時間看一看。在google找了資料,發現這本書有意思,在這本書之前,中國沒有專門研究密教修法的專著,在這本書之後,編「藏」的歷代編輯都收錄這本書,有考據學者(大陸學者藍吉富)認為,這導致明清時期密教「準提」修法,幾乎以這本為準。
但為什麼我說「問題最大」?因為考據古書的藍教授,發現這個作者並沒有全部引介密教準提修行法,自己的著作中多有增刪,最明顯的地方,增加了「淨法界真言」等咒語。可能的原因是這位作者自己是華嚴宗(顯教)出身,用自己的學習背景,去更動準提印度修法不合華嚴宗教旨的內容。
像這樣的修行書浩如煙海,就像過去有讀者著迷林清玄,奉為教主偶像一樣,每個年代有每個年代的先知,不足為奇。

之2,米班談書:「The Holographic Universe」

Michael Talbot死的太早,39歲就死於血癌,如果知道自己的書被人拿來當成「靈學經典」看,不知道會不會哭笑不得。
Michael Talbot28歲左右開始寫科幻小說,根據wiki的資料,從1982-1988一共出版了5本,以作家來說,算是多產的,應該賣得也還不錯,但是他真正暢銷的書,是1991年,在他過世前一年出版的這本The Holographic Universe,這本書在美國引起不少討論,因為他用心理學,靈學和宗教的專有名詞,建構出另一個世界觀,並宣稱,我們存在的這個世界其實是另一個世界的投影。
由於他的科幻小說家背景,米班很難將他的書當一回事,有興趣的朋友,可以在網路上的XXOO書庫找到OCR的版本,免費閱讀。也許您會喜歡。
基於某些理由,找書的關鍵字,米班不便提供。


之3,米班雜談:巫士唐望的世界

這個書有來頭,張老師當初引進的時候(86年,1997)獲得巨大迴響,我剛進出版界,也知道張老師出版社連續出了幾本心靈神秘學的書,大賺一票。最有名的就是「前世今生」,「巫士唐望」系列也賣的不錯,一時之間風潮凌駕專出奧修的探索出版。
我的看法是這樣,每個人都有迷惘,軟弱,不知所措的時刻,所以到了某個階段,就會希望求助於不可知的力量。這是正常的,比起那些因為迷惘而鑄成大錯的人,由於獲得信仰而解脫,說不定還比較幸運。
但是因為每個人的信念不同,硬要推廣自己的信念給別人,說好聽的,是良藥苦口,說難聽一點,是強迫推銷。

之4,米班雜談:你所不知道的卡羅斯‧卡斯塔尼達

1996年,「A Magical Journey with Carlos Castaneda」出版,作者是Margaret Runyan Castaneda,看作者的姓,是不是有點有點眼熟?這個作者的身份,就是卡羅斯‧卡斯塔尼達的前妻。因為是前妻,難免有些不大「文雅」的描述,但是對卡羅斯‧卡斯塔尼達的個人史,這可能是現存的第一手資料。
從書中的描述,Margaret在1950年代末期,就已經跟卡羅斯‧卡斯塔尼達交往,當時卡羅斯是個剛從秘魯來到美國的新移民,在LACC(Los Angeles Community College)就讀,這段期間,Margaret發現卡羅斯似乎是"is deceptive, selfish, self-absorbed, narcissistic, power-hungry, distant, cold, incommunicado, arrogant, "ruthless," and self-deluded."
追求Margaret的期間,卡羅斯展示了對自己男性魅力的自信,以及慣用過去在秘魯的「英雄事蹟」來吸引女性,偶爾編造一些 grandiose lies贏得女性青睞。
接著Margaret用不少篇幅,來說明卡羅斯不為人知的人格特質,卡羅斯的說話態度及方式,常常讓Margaret無法分辨卡羅斯是在敘述事實,還是再虛構故事。卡羅斯的書開始暢銷之後,他對「女性信徒」的「無窮興趣」,似乎也種下了兩人婚姻破裂的隱藏種子。接下來的時間,根據Margaret的敘述,兩人的婚姻,靠著卡羅斯高超的「power to pretend」才得以維持。
故事最後,兩人在卡羅斯的責任編輯Michael Korda安排之下,到紐約市最後會面,這時候的卡羅斯除了是暢銷作家外,身邊長期圍繞著一群「女性守護者」。顯然這次會面的結果,不如理想,兩人終於分手。

米班的舊書,3001太空漫遊

家裡裝冷氣,為了施工方便,把牆角的雜物搬動,挖出兩箱陳年行李,打開一看,喔,原來我當年都看這些書。
先把小說拿出來翻,這本「3001太空漫遊」是幾年前天下文化想不開,跑去出科幻,結果出了幾本就結束書系,因為書選的真的不怎麼樣,阿瑟克拉克,當然是應該出2001太空漫遊,這本3001其實是狗尾續貂,不出新意了。
故事一開始描寫的第4個千年,裡面的生活方式,其實跟我們現在差不了多少,只不過在設備上寫了些現在沒看見,但是也許幾年內可能會實做的設備:腦帽、識別晶片、太空電梯等等,有點遠離太空漫遊的故事宗旨,像是新世界的藍圖。
後半才真正是連接到2001的故事,TMA黑石版的演化實驗,這個才是2001的關鍵主線,但是由於阿瑟在這個題目上可能已經耗盡想像,這次寫TMA把實驗中止。我是這樣想的,如果TMA真的是無機物,對TMA來說,沒有所謂的時間觀念,何必中止演化實驗?倒是書中暗示的「工業意外」是個比較有意思的結局,畢竟TMA在宇宙中有無數個,怎能期望每個都產生效果,當然也有實驗失敗這種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