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示具有 讀書心得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讀書心得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星期五, 9月 14, 2007

馮內果「第五號屠宰場」

反戰小說裡面,我印象最深的就是「西線無戰事」,不同翻譯版本讀了3次,平鋪直敘的寫法,從一個年輕人的戰場經歷,帶到戰爭發生的各種光怪陸離的事件。奇怪的是,這樣的小說通常以最平淡不激動的語氣,將主角眼中看到的事情呈獻給讀者,讀完之後代起的情緒卻是一波一波,像暴風雨後的海灘一樣,接連不息的捲來。這本「第五號屠宰場」也是這樣的作品。
這本書我從推薦序開始看,在進入正文之前得到一個錯誤的印象,以為這是一本求生日記。書名太聳動(屠宰場),加上反戰主題,讓我以為這是像電影「美麗人生」一樣的反諷作品,一開始看第一章,發現有點摸不著頭緒,等整本書看完,才知道原來反戰小說(科幻類型)可以這樣結合。
如果作者單單敘述一個二次大戰退伍老兵的故事,這個故事很短,因為主角還沒抵達戰場就被俘虜,進了戰俘營,直到終戰日才被釋放。所以作者用了一個很怪異的寫作方式,根據書評的說法,叫做「後設」,把這位主角的後半人生剪成零零碎碎,再重組成這個故事。如果讓我在這個部落格重述這個故事,那就會變成一個平鋪直敘的退伍老兵的一生,這本小說卻把他寫成一個又奇特,帶點科幻,但是骨子裡卻是諷刺戰爭的黑色作品。

這個小說我沒辦法評論,我不覺得特別喜歡或是不喜歡,跟「西線無戰事」或電影「鍋蓋頭」相比,我比較欣賞單線劇情,不過這部小說的敘事特別,我會推薦有好奇心的朋友到書店翻翻看,嘗試一下這位作者的寫作風格。

星期一, 5月 21, 2007

備份:影響你人生的書

有位讀者寫了個文章,號稱讀了幾本書,就可以改變你的人生。好奇之下一看,果然看出一些端倪。回應了以下幾篇文章,在此備份一下。


之1,米班雜談:「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」

米班本身喜歡閱讀,有公開的網路資源,對我來說很方便。只要是超過幾百年的書,有人將文字檔貢獻在網路上,就可以順手拈來,快意一讀。
像這本「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」,如果放在書店,我是不會去讀的,但是有人說這是「改變人生的書」,反正是公版書,花點時間看一看。在google找了資料,發現這本書有意思,在這本書之前,中國沒有專門研究密教修法的專著,在這本書之後,編「藏」的歷代編輯都收錄這本書,有考據學者(大陸學者藍吉富)認為,這導致明清時期密教「準提」修法,幾乎以這本為準。
但為什麼我說「問題最大」?因為考據古書的藍教授,發現這個作者並沒有全部引介密教準提修行法,自己的著作中多有增刪,最明顯的地方,增加了「淨法界真言」等咒語。可能的原因是這位作者自己是華嚴宗(顯教)出身,用自己的學習背景,去更動準提印度修法不合華嚴宗教旨的內容。
像這樣的修行書浩如煙海,就像過去有讀者著迷林清玄,奉為教主偶像一樣,每個年代有每個年代的先知,不足為奇。

之2,米班談書:「The Holographic Universe」

Michael Talbot死的太早,39歲就死於血癌,如果知道自己的書被人拿來當成「靈學經典」看,不知道會不會哭笑不得。
Michael Talbot28歲左右開始寫科幻小說,根據wiki的資料,從1982-1988一共出版了5本,以作家來說,算是多產的,應該賣得也還不錯,但是他真正暢銷的書,是1991年,在他過世前一年出版的這本The Holographic Universe,這本書在美國引起不少討論,因為他用心理學,靈學和宗教的專有名詞,建構出另一個世界觀,並宣稱,我們存在的這個世界其實是另一個世界的投影。
由於他的科幻小說家背景,米班很難將他的書當一回事,有興趣的朋友,可以在網路上的XXOO書庫找到OCR的版本,免費閱讀。也許您會喜歡。
基於某些理由,找書的關鍵字,米班不便提供。


之3,米班雜談:巫士唐望的世界

這個書有來頭,張老師當初引進的時候(86年,1997)獲得巨大迴響,我剛進出版界,也知道張老師出版社連續出了幾本心靈神秘學的書,大賺一票。最有名的就是「前世今生」,「巫士唐望」系列也賣的不錯,一時之間風潮凌駕專出奧修的探索出版。
我的看法是這樣,每個人都有迷惘,軟弱,不知所措的時刻,所以到了某個階段,就會希望求助於不可知的力量。這是正常的,比起那些因為迷惘而鑄成大錯的人,由於獲得信仰而解脫,說不定還比較幸運。
但是因為每個人的信念不同,硬要推廣自己的信念給別人,說好聽的,是良藥苦口,說難聽一點,是強迫推銷。

之4,米班雜談:你所不知道的卡羅斯‧卡斯塔尼達

1996年,「A Magical Journey with Carlos Castaneda」出版,作者是Margaret Runyan Castaneda,看作者的姓,是不是有點有點眼熟?這個作者的身份,就是卡羅斯‧卡斯塔尼達的前妻。因為是前妻,難免有些不大「文雅」的描述,但是對卡羅斯‧卡斯塔尼達的個人史,這可能是現存的第一手資料。
從書中的描述,Margaret在1950年代末期,就已經跟卡羅斯‧卡斯塔尼達交往,當時卡羅斯是個剛從秘魯來到美國的新移民,在LACC(Los Angeles Community College)就讀,這段期間,Margaret發現卡羅斯似乎是"is deceptive, selfish, self-absorbed, narcissistic, power-hungry, distant, cold, incommunicado, arrogant, "ruthless," and self-deluded."
追求Margaret的期間,卡羅斯展示了對自己男性魅力的自信,以及慣用過去在秘魯的「英雄事蹟」來吸引女性,偶爾編造一些 grandiose lies贏得女性青睞。
接著Margaret用不少篇幅,來說明卡羅斯不為人知的人格特質,卡羅斯的說話態度及方式,常常讓Margaret無法分辨卡羅斯是在敘述事實,還是再虛構故事。卡羅斯的書開始暢銷之後,他對「女性信徒」的「無窮興趣」,似乎也種下了兩人婚姻破裂的隱藏種子。接下來的時間,根據Margaret的敘述,兩人的婚姻,靠著卡羅斯高超的「power to pretend」才得以維持。
故事最後,兩人在卡羅斯的責任編輯Michael Korda安排之下,到紐約市最後會面,這時候的卡羅斯除了是暢銷作家外,身邊長期圍繞著一群「女性守護者」。顯然這次會面的結果,不如理想,兩人終於分手。

米班的舊書,3001太空漫遊

家裡裝冷氣,為了施工方便,把牆角的雜物搬動,挖出兩箱陳年行李,打開一看,喔,原來我當年都看這些書。
先把小說拿出來翻,這本「3001太空漫遊」是幾年前天下文化想不開,跑去出科幻,結果出了幾本就結束書系,因為書選的真的不怎麼樣,阿瑟克拉克,當然是應該出2001太空漫遊,這本3001其實是狗尾續貂,不出新意了。
故事一開始描寫的第4個千年,裡面的生活方式,其實跟我們現在差不了多少,只不過在設備上寫了些現在沒看見,但是也許幾年內可能會實做的設備:腦帽、識別晶片、太空電梯等等,有點遠離太空漫遊的故事宗旨,像是新世界的藍圖。
後半才真正是連接到2001的故事,TMA黑石版的演化實驗,這個才是2001的關鍵主線,但是由於阿瑟在這個題目上可能已經耗盡想像,這次寫TMA把實驗中止。我是這樣想的,如果TMA真的是無機物,對TMA來說,沒有所謂的時間觀念,何必中止演化實驗?倒是書中暗示的「工業意外」是個比較有意思的結局,畢竟TMA在宇宙中有無數個,怎能期望每個都產生效果,當然也有實驗失敗這種可能。

星期一, 4月 02, 2007

舊文備忘:價值投資的閱讀

2002年,2005年間的三篇短文重新合併。原先的文章段落貼在Wearn,另兩部分則在Usenet,2001-2005之間,是我讀書最勤的時候。

----分隔線----

「勝卷在握」、「核心投資法則」、「牛頓、達爾文與投資股票」是同一位作者的一系列作品。

記得當時我是要到書局去買「牛頓、達爾文與投資股票」,順手拿了「核心投資法則」來翻,才一起買回來。由於覺得「交互網理論」比較有趣,就從這一本讀起,讀著讀著居然提到「核心投資法則」,才發現作者是同一人。

「勝卷在握」是台灣最早有系統介紹華倫巴菲特的書。內容主要分析巴菲特的持股,歸納出幾點原則,後半進行個案分析,說明在這個案例中套用了哪幾個原則,算是一本case study,除了資料比較舊以外,分析部分我認為做得很不錯。

下一本「核心投資法則」,全書分為兩部分,前半提出「核心投資策略」,繼承在「勝卷在握」所歸納的原則,並補充作者本身基金經理人的專業意見而成,並列舉其他幾位作者歸類為「核心投資派」的著名投資人,例如菲力普費雪(著有「非常潛力股」寰宇出版)等。後半部則提到「交互網理論」以及跟核心投資原則的關係。

「牛頓、達爾文與投資股票」的原書名是「交互網理論---新投資學」,本書引介了7門學科,介紹這幾門學科的幾個定理,以及這些定理跟投資學的關係,書的主題比較新穎,概念在別人的財經書裡沒見過,也許是作者的首創。

我以為這本重點比較不放在「投資學」,如果投資可以成為「學門」的話。書裡面比較重要的概念是,人應該自我學習充實「liberal arts」(書中翻譯成學藝科目)。這一點,我覺得心有戚戚焉。依照書中說法,讀書是為了擴充經驗及知識,用新的經驗及知識來判斷投資對象到底穩不穩,賺不賺錢,是不是和去年一樣賺。判斷目前投資策略應不應該調整,這類的功能性,實用性的目標。以及探索可能性,賺更多的可能性及虧更少,甚至不虧本的可能性。

所謂的latticework,你不妨想像「竹竿舞」,兩條直的竹竿,兩支橫的竹竿。每根竹竿就是一門學科,或者一本新書,每增加一根竹竿(讀一本新書),這個竹竿舞的面積就增大一些,可以組合的變化就多一些,這麼不斷的增加下去,有一天,這個讀者,會組合出自己的一套思考法則。至於建構自己的latticework要不要從自然科學讀起,端看個人興趣,原書中只是舉出幾個聯想,物理,數學,生物學等等。

如果沒讀過原作者的前2本書,這本書不推薦。但是推薦給喜歡多讀書的朋友,我指的是每星期沒都新書就會覺得無聊的網友。

讀完這三本書,可以看出作者海格司壯研究巴菲特的投資理念的過程,進而發展出「核心投資法則」,由於作者本身也經營一家基金管理公司,他的分析及資料收集,我個人相信足夠嚴謹,提供「核心投資法」實用的證據,最後並引出「交互網理論」。如果能把這三本書一次讀完,所學到的已經足夠一個投資初學者應用於股票市場。這三本書合計約40萬字,幾乎是作者半生功力的結晶,我推薦手邊沒有買齊三本的讀者,如果您買過「勝卷在握」,至少去書店翻翻後2本,相信多少有點收穫。

星期六, 2月 10, 2007

讀書雜感兩帖

這是今天寫的兩帖書的雜感。事實上,這是借題發揮,因為我不願意跳進某些問題跟人瞎攪和,攪和那些問題,不會讓我自己更愉快,比較可能砸了我的讀書心情。
wearn心情區也出現一大堆偷渡者,用奇怪的標題轉貼新聞,然後偷渡一些自以為聰明的假議題。我今天想說的,就是這些「假議題」不論對錯,對我們想要過 好日子,賺點小錢,維持財務自由的人來說,一點好處也沒有。對我們來說,做正確的財務決定,獲得一些財務報酬,改善自己的財務自由,那才是真正的議題。

---轉貼文章兩則

「你會問問題嗎?」
這個世界上有太多人用錯誤的問題誤導我們,真正要解決問題,首先要先問出正確的問題,當我們思考,然後回答問題時,通常也提出了可行的解決問題方案。
真的,這本書就是這麼簡單。跟以前的QBQ一樣的主題,只不過,這本書的作者主張,最好的領導者,他用「提問力」來領導他的事業,主導他的行動。
簡單的說:「公司改名」是一個正確的問題嗎?不是,正確的問題是,「公司改名」會帶來哪些好處?帶給哪些人多少好處?有哪些副作用?副作用有多少人受影響?
回答上面的問題,我們就知道公司改名之後,我們可以得到什麼,以及我們付出的代價是什麼?我以這麼簡單的例子開頭,原因是當我們看到一個所謂「(公司改 名)議題」,難免第一個就是聽聽別人怎麼說,這個「別人」可以來自電視,來自報紙,來 自其他評論,或者來自我們自己的思考。但是我們通常不會聽到一種想法:這個議題的「用途」是什麼?因為前面所講的那些「別人」,並不會提供這方面的思考方 向,而是希望你就前面拋出的議題提出「正面」「反面」「中庸」「衍生」等種種意見,百花齊放一番,然後大家混戰一場,甲指著乙的鼻子說「為反對而反對」, 乙指著甲的鼻子說「引蛇出洞」……等到紛紛擾擾一星期後,準備就「下一個議題」再混戰一番。
這就是我們目前所處的環境,我們可以選擇多讀書,多問問題,多看這些問題給多少人帶來好處?多問這些好處是用什麼代價換來,我們付了這個代價是不是 影響到我們做其他決定的資源?還有一大堆對我們來說,更實際的問題:「買這檔股票會不會賺錢」,「能賺多少?」「賺錢的代價是什麼?」這樣的話,對我們自 己的財務利益,稍稍有一點好處,不是嗎?

之二:「調停者的力量」
79折在書展買這本書,我覺得並不划算,但是如果不買的話,恐怕我到現在還沒開始重拾書本。
這本書也是講如何做一個領導人,不論是事業的領導人,或者是組織的領導,又或是計畫的領導。書一開始就說,領導人有兩種,一種是「煽動家」,其特徵如此這 般……,第二類型是「經理人」,其特徵又是圈圈叉叉……。這兩種人都不是理想中的領導人,真正理想的領導人,必須具備「調停」的能力:也就是以下幾項: (1.2.3.4.)
為了不破壞讀書的樂趣,也為了少打幾個字,想要知道那幾個調停者的要件,請到書店翻書。這裡不詳述。
我看了這本書,心裡面想的問題,跟前面一本的想法差不多:這不正是在講目前的現況嗎?只不過更糟糕的是,我們這裡上了臺面的,只有「煽動家」,連「經理 人」也見不到。或許是因為在這個環境下,「經理人」可以用他的能力謀得一口飯吃,當然我們見不到這些「經理人」型的領導者,在我所謂的「檯面上」蹚混水。
讀這本書對我來說不是什麼新的經驗,除了把「調停」說成一種新的管理最佳解決方案外,這本書並沒有什麼新的立論,唯一比較新奇的,是作者一開始在第一章中 定義的「煽動家」,書中的定義相當「操作型」,也就是說,他列出的條件相對「客觀」,從行為的觀察就可以明顯的辨認出「煽動家」這種領導者,以及「非煽動 家」的領導者的差別。
看完這本書,我更相信我們現在應該做的事情,就是找一個「對自己會產生利益」,尤其是「財務利益」的方向來做研究,收集資料,處理資訊,幫助我們做出賺錢的「財務決策」,以牟取個人最大財務利益,其他的事情,或者其他人在積極討論的事情,都不重要,也不需要關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