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約是一個月前,我特別注意了一下美國健保改革案。在新聞中發現,這個健保案居然有幾萬頁的建議書,佔滿了整個眾議院商務委員會的會議室,然後個別眾議員連署提出的新建議書還在湧進來。這一天,是商務委員會達成決議,要把健保改革法案送到眾議院程序委員會的當天。
看到這些法案建議書,我實在很懷疑,這麼多的文件,眾議員們怎麼看得完?只有一種可能,眾議員有眾多的助理與幕僚,負責將數萬頁的建議書,整理出幾個綱要,讓眾議員決定到底要支持哪一方。萬一法案需要協商,眾議員才知道要堅持哪些條款,哪些可以妥協,用來交換條件。
相較之下,在台灣,沒有見過這種陣仗。就以現在救災方案好了,行政院有幕僚群可以擬出個幾百頁的救災行動計畫草案嗎?而且還要做備案,做摘要,讓主管可以提綱挈領與立法委員周旋。因為媒體沒有採訪到,所以我暫時假設,沒有這份計畫存在。
我個人有個感受,台灣的民意代表與官員之不專業,就在於人人習慣於口水戰。依照我個人的意見,行政官員直接丟出解決方案草案就是了。因為台灣人不習慣看解決方案,如果一次給他個幾百頁,民意代表會乖乖閉嘴的。因為代表們多半只知道罵人,一方面累積相罵本,選舉可以用。另一方面如果對方先道歉,那麼勝負已決,對於爭論問題的解決方案,可以說一點概念也沒有。
事實上只要扯上政府施政,通常牽涉到各方利益得失,不能像研究生寫論文摘要一樣,做個22張powerpoint就能理解內情。這時候作屬下或幕僚,若能為上面著想,準備個幾萬字的解決方案,丟到議員桌上,主管拿著摘要,還可以跟議員討價還價,甚至指出議員不用功,連計畫都沒看。主管也要用功,先知道摘要不可能涵蓋所有的利弊,有可能出錯,要準備好一旦被突襲時,如何應對才會圓滿。
做出有可行性的行動計畫,不是一天兩天可以精通的,這也是需要行政歷練的地方。主管本身沒有辨認好壞的能力,自然不可能任用到有才華的幕僚或助理,這是台灣的根本問題。至少我是這麼想的。
星期五, 8月 21, 2009
台灣不重視解決方案嗎?
閣揆下台之後,解決方案在哪裡?
最簡單的陰謀論是,民進黨要劉兆玄下台,表示劉兆玄擋了民進黨人的財路,所以非走不可。今天行政院長下台,災民是不是會當下解脫,災區是不是自動復原,救災所需的資源,是否從天而降?更重要的是,接下來誰來領導?
王幸男要求暫緩調漲油價,這與救災有什麼關係?難道油價漲了,就不能救災了嗎?暫緩調降油價除了破壞油價浮動制度外,會產生什麼有利於災後重建的效果?這種與救災拉不上關係的「建議」,打算討好誰?
民進黨鄭文燦先生,開記者會主張劉院長救災失民心,應該下台。好了,民進黨如果這麼重視民意,何不調查災民認為誰最適合擔任行政院長,誰最適合領導救災團隊?點名叫官員下台當然可以,接下來的救災重任,民進黨有什麼解決方案沒有?
憲法保障人民有發表言論的自由,這不用懷疑。但是去除滿足個人的言論自由之外,鄭文燦先生與王幸男委員,能不能提出幾個救國救民的可行方案,甚至跳下來第一線,親自推行這個到現在已經災後十多天,民進黨也沒提出來的救災方案?
不要跟別人比爛,比爛只是累積相罵本,我們要怎麼樣拯救這個國家,怎麼樣解決這個危機,拿出可行的方案來。
星期四, 8月 20, 2009
劉兆玄下台,誰要接爛攤子?
很湊巧,今天(8/20)的聯合晚報,登出一篇高希鈞教授的文章,主題正是「誰來接這個難題」,他用的標題是「誰來跳火坑」。顯然,高教授也認為,目前進入中央政府,不但不是升官,而是猶如跳進民怨沸騰的怒火中。
在現在這個當頭,辭職下台自然是最理所當然的選擇,輕鬆,不用繼續承擔。只要是稍稍有理智的官員,看著眼前這個大危機,能閃開就應該閃開。不過如果一個政治人物這樣想,那麼我們民眾就倒大楣了。危機要如何解決?後續還有多少問題要找答案?誰有能力指揮?
民進黨如果聰明,馬英九先生,劉兆玄先生如果真的那麼無能,你們最好希望這兩人繼續留任。換了一個有才能,有領導魅力的幹才上任,在野黨就要再野一輩子了。另一點有趣的是,民進黨在這個當頭,不但沒有為國舉才,甚至連一個自告奮勇的政客,宣稱自己有能力,有才華可以挽救危機,領導國家的人也沒有,每個都閉上嘴巴,等著看馬英九與國民黨人出洋相。殊不知,洋相出得越大,國內民眾過得更苦,國內情勢更不可收拾。
所以不妨這樣想,馬英九與劉兆玄,還有被民進黨點名的其他官員,恐怕真的有一點才華。另外一邊,國民黨人想法比較簡單,把大頭踢走就有位子空出來,所以自然是要求上面要辭職以示負責,至於被趕走的人有沒有才華,那一點也不重要。
星期三, 8月 19, 2009
不要馬英九,接著呢?
這篇文章的前提是,有半數以上的國民認為馬英九先生不適任總統,所以決定「移除」他。假如馬先生已被移除,我們面對的狀況是:
政府需要一個新領導人,這個領導人首先需要面對八八水災復原工作,完成之後,接著要改善國內經濟環境,降低失業率,增加就業機會,最後還要用有限的資源,平衡政府預算,以減低政府財政赤字。
我希望討論目前困境的解決方案,而不是誰有沒有錯,錯誤已經發生,那麼我們要問如何解決問題的行動方案,而不是優先在九月初追究責任。
我個人參考其他網站的論述想出備案A:出現一個自告奮勇的管理經營專才,我偏好政治圈外人,來領導台灣重建。在這之前,我們假設馬英九先生已經被「移除」。這個難度在於,目前沒有這個自告奮勇的人。如果有這樣的人才,應該會像美國黑人總統先生一樣,直接挑戰總統選舉。
做法在其他網站上有網友提到,先連署公投修改公投法,讓全民可以發動公民投票罷免總統,然後再進行第二次罷免總統公投。這樣可以跳過立法院,但是仍然在中華民國憲法的容許內。
退而求其次,我個人主張的備案B:團結起來以我們現有的力量,跳過馬總統與立法院來進行救災,進行國家重建,不要指望台灣在幾天內出現一個無所不能的大有為政府,馬英九政權恐怕連財政赤字都沒有想到如何解決。
問題是,什麼人可以擔此重任?這個自告奮勇的領導我們的人才?或是說勇士?台灣目前有這個人才嗎?如果有,他願意出來嗎?
我先從漢人找起,目前漢人中看起來最有領導與規劃能力的胡錦濤與溫家寶兩位先生,來擔任中華民國的總統。是的,從名義上來看,他們是大陸居民,仍然是中華民國的國民,有資格擔任中華民國的領導人。很清楚我是在開玩笑。因為除了革命,起義,在台灣實施開明專制,比罷免總統困難得多。
接下來,台灣人為範圍,我發現,似乎除了企業界裡可能有幾位外,台灣根本沒有這樣的人才存在,別說執政的國民黨沒有,在野當更是鴉鴉烏。而企業界的人才,恐怕對賺錢比領導國家更有興趣。
中華民國這個爛攤子,到底誰能把它接起來?
馬英九是商品嗎?
「[騜牌] "My Angel" 不沾鍋...史上最強經典款」
這是我最近收到,覺得最悲傷的一封信。
馬英九先生,是中華民國全民投票選出來的總統,不是商品,也不是什麼皇帝。如果不用什麼積極或消極的手段除掉他,未來2年多他還是中華民國的領導人。
上個星期發生很可怕的天災,三天內降下大約是平均一年才會下完的雨量,因此許多人都嚇壞了,嚇呆了,或是第一時間沒有意識到,這是過去一百多年有氣象紀錄以來,台灣下過最大的暴雨。也許因此舉止失措。沒有如民心所期待,在第一時間將災情妥善掌握並發動救災。
有人會認為,一國的總統不能舉止失當,不然民心會潰散,問題是,災難已經發生,舉止已經失措,接下來呢?接下來我們要用我上述的,積極或消極的手段,移除馬英九總統先生嗎?如果不是,我們是不是應該團結起來,以救助災民,搶救災區損失為先呢?
如果我們不要馬英九先生繼續領導,也可以發動罷免,要馬英九先生下台。
接下來呢,這個許多人認為是爛攤子的中華民國,誰來領導,誰來復建,誰來帶我們走出危機?去年美國有個名不見經傳的黑人律師自告奮勇出來說,yes we can,美國民眾也認為這個黑人是適當人選,所以我們看到了一個第一位美國黑人新總統。
今天的台灣有這樣自告奮勇的人嗎?那麼備用計畫,不是應該協助現在這位馬英九先生,重建台灣嗎?
今天的經濟日報社論,很恰好也稍稍提到這個問題:誰能擔起責任,取代馬英九先生領導?
文中也提出我們國家還有財政赤字要處理,那只能用「爛攤子」來形容。
寫得有點火大。
救災救成仇?
已經10天了,也許是救災新聞變不出新花樣,現在最熱門的新聞題材是「批評」。
我用批評這兩個字算是和氣一點。以台灣的網路上的標題來看,「批鬥」可能更為貼切。
這是沒辦法的事,似乎沒有一個人想到,到底應該由誰出面統籌,規劃,才能用有限的資源,在最短的時間,滿足最多數災民的基本食衣住行教育需求。
我指出食衣住行教育,這是最基本的基本,去除五樣其中任一樣,住在台灣都不算是生活,而只能算是生存。
當網路上形成一片風潮,電視,大眾媒體也跟著吵吵嚷嚷,要究責,要罷免,要打倒無能萬惡馬英九,有誰想過,接下來誰能完成領導國民走出這次危機的艱難任務?
星期日, 8月 02, 2009
DRGs是什麼東東?好吃嗎?
TW-DRGs據說是一個新制度,健保局認為,推行這個制度之後,會降低台灣健保在住院及手術部份的醫療浪費。畢竟美國德國都在實施,成效也都不錯。
但是我認為這個DRGs最大的好處是把專有名詞搬上桌,記者看不懂,無從批評起。結果這個新聞在報紙上沒活過2天,而且報的文章都是訪問「醫界人士」痛罵健保局一番。既然無知的媒體一致沒興趣,這個新聞自然沒了下文。正表示,健保局這次的宣傳很成功。
TW-DRGs這件事,我看到的第一篇文章,就是在批評這個制度不人道,會產生「人球病患」。這就引起我的好奇,什麼樣的制度,會讓醫院把上門的顧客,而且是等你痛「宰」的客人往外推?
原來是根據美國實施DRGs二十年下來的結果,真的向medicare申請的住院費用有大幅降低,病人住院日數也減少,看起來是個很美好的制度,卻不知道這二十年間,有一大堆美國醫院倒閉,只因為向medicare申請到的住院費用不敷開支,只好倒閉。
DRGs的原意很簡單,今天開心臟病,如果你送「醫龍團隊」,一天開刀三天出院,只需要付100萬美元,那麼以後只要是開心臟病,健保就只付100萬美元,超過的部份由醫院自行負擔。這樣下來,因為醫龍團隊最有效率,三天就可以送一個病人出院,台灣開心臟病的病人是固定的,全部到醫龍團隊就可以了,排擠到其他醫院的手術團隊,其他醫院的手術團隊就要沒飯吃。
換句話說,每家醫院的住院團隊都要有一兩項「最符合成本效益」的住院項目,做為醫院住院部門的「利潤中心」,不然就會被其他比較有效率的醫院打垮。小醫院比較不具經濟規模,DRGs在美國實施,就這樣打倒了一堆醫院。
台灣的所謂「醫界人士」攻擊的就是這一點:「難治的病患沒人要收,收了醫院虧錢,所以重症會變人球。」但是我想問這些匿名的所謂醫界人士,誰敢不收,把名字寫出來啊,蘋果日報的狗仔很樂意報的。
不過,山不轉人轉,DRGs只會讓台灣醫院加設許多「健保不給付」的費用選項,以控制住院成本,不會真的像美國一樣,減緩健保開支成長。
星期三, 7月 22, 2009
三腳貓看美國人的健保改革
我在最近幾年來一直攻擊台灣的所謂全民健保,因為這個政策是政府奴役人民的最佳範例,更正確的說,政府奴役受薪階級。我們研究台灣的健保可以發現一個事實:領薪資的工作者繳得多,而且逃不掉。相對起來,沒有固定薪資可以扣保費的,可以享受所謂第六類戶政事務所的健保。由於大部分「不用工作的有錢人」,都屬於政府補助的第六類保險人,我們可以推知,這些人沒有誘因逼他們節省健保,濫用的可能性比受薪階級高得多。更不公平的是,幾年來政府所謂健保改革,無非是增加費率,以免健保破產,而增加費率誰付得大部分?當然是從薪資扣繳的受薪階級。
另一面常常被傳播媒體拿來報導的「健保黑洞」問題,則是社會福利政策必然的惡果。某些得到保護的受益人,每個月只須繳六七百元保費,自然是看醫生看到過癮,拿藥拿到回本,不然白交的健保費,以後也不會歸還。真正需要健保的人,到底是哪些人或族群?從來沒有人關心,反正全民納保,誰管他需不需要?
相對來說,美國從來沒有全民健保這回事,有的是針對65歲以上資深公民的medicare計畫,以及針對低收入戶的medicaid計畫。其他只要你是有工作有收入的,一律參加由雇主提供的商業保險,做為員工福利的一部份。或者是你自行執業,就得買商業公司提供的醫療保險。
這樣的美國健保,至少有一點誘因,可以抑制醫療資源浪費。壞處是,商業公司以營利為目的,保險費率高,又不是什麼病都保,醫院還有一堆自費項目,保險不給付等等。林林總總,讓許多住在美國的台灣公民大呼,全民健保是優於美國的好政策。
美國人最近選了一個黑人總統,他說太多美國人沒有健保了(四千多萬人,約佔美國人口15%),所以打算花一兆多美金,在十年內達成百分之97的美國人都有健保的目標。為了達到這個目標,目前美國眾議院提出加稅方案,預計年收入25萬美元的家庭加收1%,年收50萬美元家庭加1.5%,年收100萬以上的家庭加5.4%。單單加稅辦健保這一段,我就舉雙手贊成。
這是一個美夢,十年不算一段長時間,我們可以看看,這黑人能做到什麼地步。另外,對照一下台灣,這時年內健保會爛到什麼地步。
星期二, 7月 21, 2009
廉價的滿嘴跑正義感
當社會發生不公不義的事情,你覺得有人被不當對待,你可以怎麼做?
重點就在於,你打算怎麼做?
行動,才叫做「行俠仗義」。
古代的俠客,仗著自己功夫高,打人痛,直接對不公不義的對方施暴:或者是打倒賣豬肉的屠夫,也許是以一敵多直接挑了對方幫派老巢,贏得「大俠」稱號。所謂「俠以武犯禁」,做的就是這一回事。如果真的是對付幫派,官家也樂得旁觀,事過境遷,再來貼張無關緊要的海捕文書,反正誰會去抓個大俠起來關?
現代社會不容許「俠義」這回事,但不代表你不能伸張正義。這幾年科技發達,不論是各種攝影機,錄音機,隱密式麥克風,長鏡頭,夜間用紅外線,應有盡有,總而言之就是協助蒐證,然後找有法律專長的網友代為出頭,寫訴狀,寫告發狀,或是送到地方法院找檢察官協助自訴。如果你蒐證齊全,檢察官省了多少事,法官也是直接照抄起訴書,樂得輕鬆。
真正問題在於你心裡的正義感,尺度有多少?願意跳出來「行俠」嗎?
「從全民健保到長期照護保險」,通往奴役之路
上一篇文章中提到「全民健保」,沒想到資源浪費尚未解決,又來一個「長期照護保險」。這個偉大的新制度,又是全民納保,費率暫訂薪資所得的1%。行政院表示預定在99年立法完畢。
也就是說,本人恭逢其盛,從勞基法,健保,國民年金到長照保險,每個政策我都得付錢。
幸運的是,從去年六月離職以來,我尚未得到一個擁有薪資所得的工作職位,只有以特約名義,擔任不同工作的約聘而已。收到的酬勞既不固定,也非薪資。所以要加我的稅,自然也沒那麼簡單。可以預見的將來,為了規避這些各式各樣的新增社會福利費用,每個人要不是成為自雇工作者(說的好聽一點,自行開業),或是人力派遣員工,領一輩子最低工資。
政府將稅收直接連結到薪資,當然是最方便的課稅方法,但這不過是提供一個強大的誘因,叫大家都不要領薪資而已。在我看來很顯然,這個政府沒有能力向非薪資所得者課稅,因此計畫中新增的稅收,都連結在薪資上。
如果這不是實質上奴役上班族,歧視薪資所得族群,那還有什麼更好的說法?
星期二, 2月 17, 2009
三腳貓的獨白:我的理想之民主篇
一般相信,民主制度,或稱為代議制度,雖然不是最有效率,但是相較於人類過去發明的幾種政治制度來說,比較不容易發生腐敗。但是目前台灣的政治制度,卻是我們在幾年內把它搞糟了,以致於現在尾大不掉,反而威脅起我們來。為了瞭解這個制度的內涵,以及我們如何走到這步田地,有必要從頭看起,以瞭解這個制度是如何演變。
大約在亞當斯密「國富論」的時代左右,國家軍事力量發展到傭兵制,軍隊是領薪水專門打仗的,封建貴族與騎士已經打不贏用火槍的農民兵了。但是國王如果要雇更多的兵,要造更多的火槍,就要加稅(另一個做法是製造通貨膨脹,很酷吧,國富論就提到了喔)。這時開始興起的中產階級,注意到有錢的才是大爺,只要他們不繳稅,國王就雇不起士兵。加上所謂的「思想家」的煽動,人民開始要求「代表權」:有繳稅就要有代表。議會政治的雛形出來了,完全是因為國王沒錢雇士兵打仗。
也就是說,因為從封建時代與莊園經濟過渡到文藝復興,工業革命,才會有議會政治這回事,這個歷史發展,我想並不能說是「一些蛋頭學者鼓吹民約論」就可以一筆帶過。
但是有了議會,那些當時的有錢人有了代表權,過不了多久,金權掛勾自然啟動,由立法代表與豪商勾結架空國王,至此進入君主立憲,君權神授逐步走進歷史。
工業革命產生的一大影響,就是首先創業成功的企業家,開始設工廠,買奴隸,努力擴大自己的財富,因為他們貪得無厭,才會引起真正的蛋頭學者MARX寫出資本論,創出「資本主義」這個名詞,然後主張「共產主義統一天下」這種天大的預言(並不是笑話,至今有人真的相信這一套)。
也因為有了共產主義,信仰這個主義的人主張為工農貧爭取權益,才慢慢將我們的社會制度,從「孤雛淚」的社會變成現在的以市場經濟為主的民主代議制度型態。
從亞當斯密到今天,算算也有三百多年,我用這麼短的文字敘述,自然有誤差,但是以我的認知,大約是這樣。
回顧這一段歷史可以知道,軍事在最初是立國的基礎,但是等到社會演化到有了代表權可以決定加稅的幅度時,軍事不再是國家經營的重點,而是經濟。從那時開始,經濟學,如何使國家富起來(不是軍事力量強起來)開始被學者有系統的研究。
我們現在也是想知道,怎樣讓國家富起來,與三百年前稍稍不同的是,我們希望在富的過程中,是國內大多數人一起富,一起溫飽,然後有餘力照顧那些因為某些原因(鰥、寡、孤、老、殘、障)沒辦法富起來的人。這是傾向社會主義,但絕對不是走向社會主義。在二次大戰後,歐洲大陸走向社會主義的國家,都遇上經濟衰退,加稅加不完的狀況,以致於一個個回頭走市場經濟路線。
回過頭來看我的主題:台灣現在正走在這個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的叉路上,社會主義的「平等福利」口號很誘人,交換條件是「大有為政府」,想像得到的權力都由政府中的高官享受,因為他們負責平均分配福利,這個責任太重大了,所以要對應「重大的報酬」。簡單說,就是走向被這些高官奴役之路。
另一極端是市場經濟,但立法縮小政府及官員職權,把社會可用資源釋放到民間,鼓勵自由競爭,政府只負責導正「市場失靈現象」而非管制甚至分配。當然這是美夢,但是比起現在我們逐漸走向被「社會福利的美好目標」奴役,我寧可選擇「小政府」「輕稅簡政」。
把這個「小政府」的理念放在全民健保這個題目上,我要問的問題就很簡單,為什麼「全民健保」這件事非靠政府負責分配資源不可?
如果不靠政府,我們有哪些選擇?
這兩個問題也是用來考驗這些所謂代議士的邏輯推理能力。像現在檯面上這群,為了一個18萬收入就跳上跳下像猴子一樣,沒有一個能過關,每個都要拉下來。
談到代議士,話題扯太遠了,回到「健保」主題。
lcw1960大哥認為,只要拿到地方政府欠款,就可以解決問題。這個解決方案很明顯是假議題,完全忽視健保浪費資源已經不斷擴大,未來還會繼續擴大的現象。資源浪費的原因,一部份是隨著新疾病發生,新療法與新藥物研發,健保所需的開支會越來越大。另一部份則是健保提供搭便車者浪費的誘因,讓保戶覺得,就算不生病,也該去拿個維他命回來抵償。甚至看了醫生,不相信醫生診斷,在幾家醫院反覆逛門診,反正有保險付錢。
以前的賊仔政府設計了一個黑洞制度,已經出了大問題,我們還選擇「增加保費」,然後等著全體被吸進黑洞去。最終大家一起犧牲,這是公平正義?
星期二, 2月 03, 2009
從消費券談起
趁著這次連假,把買來很久的「選擇的自由」終於一口氣讀完。很奇怪,讀了一點書,似乎腦筋又開始靈活運轉一點了。例如說消費券這回事,我好像重新發現,這種應急的政策,很可能造成接下來幾個月甚至幾年內,我國政府官員只想得到「發券救景氣」這種無聊點子。別的不說,今天上了新聞的「教育券」,就是這種思維的實際例子。
高學歷失業的理由有林林總總,以我的例子,是因為年齡與專長不具備求職競爭優勢;別人,特別是應屆畢業生們,他們則另有理由。不論理由為何,提供他們所謂「教育券」,要他們回到學校「進修」六個月到一年,只是用錢買「失業人數」,竄改失業率統計結果的做法。無論如何稱不上是一項政策。事實上,在「選擇的自由」書中提到的「教育券」政策,完全不是這一回事,而是經濟學家嘗試將「市場法則」引進公立教育系統,期望改善學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務品質。但是中文把兩者都叫做「教育券」,我恐怕台灣的無知份子,大概就要跳出來大聲疾呼「教育券百害無一利」,根本就不管「此券非比券」這個重大的差異。
不可否認我的想法比較悲觀,不論是對政府過去的勞保、健保營運,或現行的社會保障制度,我都認為那會陷入「越管理組織越龐大,組織越龐大則效能越差」的無底地獄狀態。稍稍我可以自己安慰自己的是,現在失業的我,不需要為這種無能的政策付錢。
等等,我錯了,健保費與國民年金,我還是逃不掉。
星期一, 9月 15, 2008
心情受到影響,但是讀了一些書
「選擇的自由」買來幾天了,才看完第一章。在賣場看到這本書,一時之間衝動買下。其實不是很需要的書,但是像這種與經濟學有關,又是諾貝爾得主寫的大書,在台灣被翻譯的機會不多,偶爾遇上一本,除了要感謝出版社花錢賭這種不大有希望賣的書之外,也要稍微支援一下。
另一本「就算客人白吃白喝,也別請工讀生」,我則是在書店站著把它讀完。這位作者的前一本暢銷書「賣竹竿的小販為什麼不會倒」我除了日文版及台灣翻譯版都買了,也讀了好幾次,因為這個作者說故事的本領確實不錯。新書講的是如何磨練日常生活中對數字的敏感度,所以在書店花了大約一個小時讀一遍,我應該是不會買了。
星期四, 9月 04, 2008
閱讀:達拉斯夜未眠
最近幾個月來,第一本好好的看完的一本小說。大綱設定有點像去年奇幻暢銷書「夜巡者」。總而言之,講的是發生在一個人類與其他種族並存的世界理的愛情冒險故事
這個世界裡人類與死不了的吸血鬼,還有變形人共存,不過人類仍然找尋消滅對這些種族恐懼感的方法。整個來說,算是個有趣的題目,雖然同樣的概念在夜巡者與哈利波特都看過了。但是把這個社會構築在美國南方,倒是有點意思。
不過和吸血鬼做愛會有特別的高潮,嗯?這個好像是這套書的賣點之一吧?
把對付黑人的三K黨改成對付吸血鬼的宗教結社,這個滿新鮮的。
因為聽說這本小說要改編成電影,提前找來看,覺得普通而已,不像我去年閱讀「夜巡者」那麼驚豔。
星期五, 5月 30, 2008
美好的一仗,即將打完(嗎?)
如題目所示,我最近兩個月來忙的工作,即將告一段落,完成編輯部分,要進入新的階段。
這個新的階段並不輕鬆,以前在公司,我並沒有行銷企畫經驗,這次,可是要親自配合組織上陣,負責真正的銷售工作。並且要在一定期間內,達成組織要求的目標。看起來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工作,因為我的部門,每星期接觸到的,最多的話題就是這個題目。
我盼望這是某個不知名的意志,要給我的人生新的發展機會。從過去單純的編輯工作,轉身成為一個有經驗的賣貨人。
但是該做的依然要做,事實上,除了這個新的指令外,我手上還有兩個不同的企畫,這兩個企畫的進度,是和上面提到的指派一起進行的。
要將編輯工作真正收尾完成,我還需要很多時間呢。
星期四, 5月 29, 2008
「奮鬥,十六位困境打不倒的勇士們」未命名的新書
對於這本尚未排版,尚未命名的新書,我有幾句話想說。
「這本書是我費盡心力的傑作,」我很想這麼說,但是如果這麼寫,那就抹煞了其他共同作者的用心與努力。事實上,這本書我貢獻了幾篇文章,但是最大的感謝,要獻給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,以及在我之前負責本書企畫的前輩同工,榮耀歸於他們。
這本書同時也是伊甸在運動行銷領域的另一個嘗試。在台灣,殘障奧運從來是被社會大眾忽略,即使我們台灣擁有殘障奧運世界紀錄保持人,以及殘障奧運金牌選手。因為莫名其妙的理由,似乎大家只知道,我們有奧運金牌選手,有其他運動項目可以打進奧運資格賽,但是就是沒有人注意到,或者說認知到,殘障運動選手,早就為台灣在國際運動競技場上,創下優秀的成績。
從北體畢業以後,我回到出版產業工作。雖然在學校的二年間,我認識到台灣的運動行銷產業大有可為,台灣的運動產業還在萌芽的階段,正是投入的大好時機。但是當我專心於我的作品創作及雜誌出版工作時,兩年的時間匆匆過去。除了在學校發表的二篇短文及碩士論文外,我幾乎沒有接觸任何的運動產業相關題目。
時間來到去年九月,一件不是很愉快的意外,幾乎摧毀了我的事業。接下來,也許是某種神秘的因緣際會,我幸運的得到目前的工作機會,也重新開始我的人生,把運動研究與出版專長結合。其結果,就是即將出版的這本書。
這十六位國際級的頂尖選手,各有其生命歷程,成功故事,以及人生規劃。有的人打算成為專業運動員,有的人想要用他們的人生經歷,鼓勵其他人,成為社會工作者。甚至有人在學術上已經取得優秀成就,用自己的專長為人服務。在我遭遇去年的事件後,閱讀這些選手的成功故事,讓我對人生有了另一番全新的看法。我認為,把這些故事說給其他在社會上的大眾,不只是啟發他們,更是一項了不起的任務。
這些殘障運動選手到底遭遇到什麼事件,如何從人生的挫折與肉體的傷害中脫出,我先賣個關子,希望各位翻開下一頁,自己去探索這些選手的人生,也希望這十六位選手的故事,能夠帶給您不一樣的人生看法。
星期一, 5月 19, 2008
週日,頭城,海濱
星期五, 5月 16, 2008
我的部落格主題是什麼?
05年寫的文字,早就過了保存期限,刪掉,又覺得可惜。
那個時候,我的想法還很天真,所以文字中充滿了「不是很想寫」的味道,現在看來真的有點怪怪的。
既然開了頭,自然要好好維持下去,不然,算什麼部落格?
---
雜談,意思就是網路不定期日記本,因為本人太懶。米班收稿室用網頁形式,要編要寫,比較花時間;在聚財那邊,有主題限制我的思路,雜文不大想發;想來想去,搞一個最流行的blog好了。
每天記還是挺麻煩的,但我想非寫不可,這陣子除了畢業,公司的仕事,發表論文,作統計等等,如果要留記錄,現在就動手吧
波士頓馬拉松七勝跑者爾尼斯特‧凡岱克
這篇寫的是另一位職業馬拉松選手,殘障奧運獎牌得主,南非的爾尼斯特‧凡岱克,也是最近完工。
--
2008年四月21日,爾尼斯特‧凡岱克第七次在波士頓馬拉松賽的輪椅部門獲勝,他以1小時26分49秒完成比賽,這個成績是他七次冠軍裡倒數第二名。他在二00七年的波士頓馬拉松大賽,輸給日本選手副島正純,很遺憾的錯失連續七年贏得波士頓馬拉松的機會。但是今年他捲土重來,再度贏得個人在這項比賽的第七次冠軍。
其實在四月十三日的倫敦馬拉松大賽中,爾尼斯特與其他6名選手組成的領先集團激烈的競爭,不幸在距離終點線大約100公尺左右,他與另一位美國選手的輪椅發生碰撞,衝撞路旁的觀眾席,因此只取得第6名。爾尼斯特在這個意外中只有背部肌肉稍稍拉傷,撞壞了輪椅。他的贊助廠商緊急運送備用的比賽輪椅給爾尼斯特,以免影響他接下來的比賽行程。
在波士頓馬拉松的賽後採訪,爾尼斯特的確提到倫敦馬拉松所受的傷,稍稍影響到他的表現。但是波士頓的逆風以及他剛收到第一次使用的新輪椅,對他的成績影響比較大。
這位波士頓馬拉松1小時18分大會紀錄保持人,並沒有停下腳步,在四月二十七日,他又飛越太平洋來到亞洲,摘下韓國首爾輪椅馬拉松的輪椅冠軍,在他長長一列的冠軍名單中再增添一項榮譽。
(摘錄結束)
星期四, 5月 15, 2008
從馬拉松冠軍到準醫生
昨天完工的兩篇新文章其中之一的開頭。
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畢業?又是奧運金牌,及輪椅馬拉松女子冠軍,這樣的人生,你還覺得她殘障嗎?
---
今年春天,輪椅馬拉松選手雀麗‧布洛薇剛從史丹佛醫學院畢業,像其他的醫學院畢業生一樣,只要再熬過住院醫生訓練,就可以成為獨當一面的醫師。但她請假一年,全力認真準備二00八北京奧運。
她剛剛在今年三月舉行的洛杉磯馬拉松,跑出一小時五十三分三十五秒的好成績,奪得女子輪椅部門冠軍,同時取得代表美國參加北京殘障奧運的資格。
接著,這位雪梨及雅典兩屆奧運獎牌得主前往波士頓,參加從二00六年以來第一次的波士頓馬拉松。雖然最後只以第三位,二小時的成績完成全程,但是雀麗並不失望,對她來說,每一場比賽都是對自己體力的挑戰,而不是單純勝負或獎金。